文教頻道
用陶藝繪制美麗中山
陶藝藝人周曉婷在作品中融入中山元素,傳播本土文化
發(fā)布時間:2022-09-04 來源:中山日報


    周曉婷的陶瓷作品。


    在青花瓷瓶上繪制中山美景。


    周曉婷

岐江河畔,閑暇午后,推門走入一家名為景陶定制創(chuàng)意的工作室,只見寬敞明亮的大廳里,滿當當地擺放著各式陶藝工作品,從隨處可見的小巧裝飾品,到木架上整齊陳列的紫砂壺,再到富貴典雅的大件青花瓷瓶,這些充滿溫度、別具一格的陶藝作品,令人仿佛來到了一個“陶藝花園”,心底不由生出一種恬靜與閑適感。

這些陶藝作品,大多出自中山本土陶藝藝人、景陶定制創(chuàng)意工作室負責人周曉婷,以及其父親周潤洪之手。潛心陶藝創(chuàng)作多年以來,周曉婷、周潤洪父女深耕本土題材的創(chuàng)作,他們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中山十景”系列青花瓷,這一系列的作品曾于2020年年底在中山市文化館進行展示。近日,記者對景陶定制創(chuàng)意工作室負責人周曉婷進行專訪,了解其陶藝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

拉坯塑形:受父親影響,大學畢業(yè)后選擇創(chuàng)業(yè)

作為一名年輕的本土陶藝藝人,周曉婷與陶藝的結緣始于童年。那時,她曾短暫地報了一期陶藝培訓班,興許正是這一段經歷,在她幼年的心里埋下了一顆陶藝的種子。成長、求學、工作,這顆夢想的種子一直在周曉婷心底默默生長,但真正結出果實,是大學畢業(yè)以后。

“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實習工作,對我的影響很大。”周曉婷坦言,她本科專業(yè)學的是市場營銷,畢業(yè)后她從事了一份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而后不禁開始思考——“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嗎?”與此同時,父親周潤洪的點撥令她如撥云見日——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做一些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最終找到了人生方向。

周潤洪曾經是京華酒店、采蝶軒的糕點制作師,之后又從事建筑裝修行業(yè),等到女兒去讀大學,周潤洪又發(fā)掘了一門新的興趣愛好——制陶。耳濡目染之下,周曉婷和母親也愛上了制陶,被陶藝的魅力深深折服。揉泥、捏塑、拼貼、上釉……一家三口經常沉浸在陶藝創(chuàng)作的世界里。每當完成一個作品,他們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半年實習期結束后,周曉婷決定投身陶藝創(chuàng)作行業(yè)。2019年9月,她和好友何加妍共同開創(chuàng)了景陶定制創(chuàng)意工作室,從而實現(xiàn)由興趣到職業(yè)的飛躍。工作室開創(chuàng)后,周曉婷全身心投入其中,哪怕是2020年年初遭遇疫情不得不歇業(yè),她也會陸續(xù)將一包包陶泥帶回家進行陶藝創(chuàng)作?!澳嵌螘r間也算因禍得福了,創(chuàng)作出很多滿意的作品。”周曉婷笑著說道。

錘煉燒制:這一路走來,辛酸與喜悅感受參半

開業(yè)至今,周曉婷經歷一番摸爬滾打,除了傳統(tǒng)的陶藝教學外,還開辟了香薰蠟燭教學新領域,給前來體驗的學員多種選擇。周曉婷說,這段時間對她來說可謂喜悅與辛酸參半,喜悅的是工作室進展不錯,辛酸的是經常要連軸轉,用她母親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曉婷經常忙起來像個“小陀螺”。

周曉婷并不認為工作會特別辛苦,一件陶藝作品從制作到完成,本來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就拿“中山十景”系列花瓶來說,制作周期至少需要兩三個月。與直接在紙上作畫不同,制作這一系列作品,陶藝人需要將平面的圖片繪制在有弧度的器皿上,每一個小細節(jié)的暈染、深淺以及遠近的突出都大不相同,這也更加敦促創(chuàng)作者要做好前期的素材拍攝、寫生等收集工作,方能將眼中的景色更好地呈現(xiàn)于瓷器上。

在陶器燒制的過程中,陶藝人還需要預判燒制后的效果,否則一旦作品顏色不符合預期,前期的所有努力便覆水東流了。但即便是預判過燒制后的情況,也并非每一次都能一帆風順,燒制過程出現(xiàn)碎裂、不完整,或者表面出現(xiàn)氣泡的情況不在少數。

“‘中山十景’系列花瓶包括孫文紀念公園、孫中山紀念堂、煙墩山等多個主題,看似只有十個,但實際制作過程中的損耗、殘次品,早就不止十個了?!敝軙枣脤Υ祟H感無奈,因此她做陶藝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需萬分小心。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個被寄予厚望的作品燒制后化為碎片,全部努力都化為了泡影,讓她很難過。

雖然鉆研陶藝就意味著艱辛與未知,但也正因為有這種無限的可能性,才賦予了陶藝與眾不同的魅力?!捌鋵嵦掌鞯臒七^程,也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只有經歷過烈火淬煉,方能擁抱更加絢爛的明天?!敝軙枣谜f道。

泥蛻成陶:以陶藝為載體,進一步弘揚本土文化

當工作室發(fā)展步入正軌后,周曉婷先后加入了中山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中山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lián)合會,她希望去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同時,周曉婷也開始逐步思索,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中山石岐人,如何用陶藝講好中山故事、石岐故事呢?如何利用自身所能,將陶藝文化傳遞給更多人呢?

“每每有外省、外市的朋友過來玩,問我中山有哪些好玩的,有什么文化,我一時都回答不上來?,F(xiàn)在,我希望通過結合本土文化,創(chuàng)造更多的陶藝作品、傳播陶藝文化,用我最擅長的方式進行回答。”周曉婷介紹道。

一直以來,周曉婷也在堅持創(chuàng)作含有中山元素的作品。最開始創(chuàng)作完成的是“中山十景”系列青花瓷,但因為是大型器皿,更適合進行展覽而不易便攜傳播。因此,周曉婷將創(chuàng)作的目光投向更為日常、更為便攜的小器具上,比如小杯子、小茶壺、碟子等,更精細地呈現(xiàn)中山文化。同時,周曉婷也著手開展科普、實踐等活動,將工作室的部分重心轉移到青少年陶藝培訓上?!敖?,我們在社區(qū)舉辦的陶藝系列比賽便是一種新嘗試,希望通過孩子們在比賽的實踐中,進一步了解陶藝基礎知識與文化?!敝軙枣媒榻B道。

周曉婷希望,今后能讓更多人通過陶藝作品的傳播,真正將中山美景、中山文化印在心間?!拔覀児ぷ魇覄?chuàng)造之初,也是這個想法,將工作室命名為‘景陶’,就是希望將中山美景融入我們的陶藝作品。”周曉婷說道。在堅守手工操作時,也有不少人勸她進行流水化、模板化生產,但周曉婷拒絕了。在她看來,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守護手作者的溫度,以手作的溫度傳承中山美景,這是一件很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

談及今后的發(fā)展,周曉婷也有了個人的一番規(guī)劃和想法。她表示,希望能通過努力,凝聚本土文藝工匠及新一代青少年力量,鼓勵更多的文藝青年將中山的美麗景色、風土人情融入文藝創(chuàng)作中,在作品中彰顯中山特色,傳播中山本土文化。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中山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被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山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中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聯(lián)系。
聯(lián)系人:陳小姐(電話: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