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頻道
暢銷書作家周宏翔做客中山:書寫女性,無需臉譜化男性
發(fā)布時間:2023-05-23 來源:中山日報

5月20日,華語青年暢銷書作家周宏翔新書見面會在假日廣場博雅書店舉行。周宏翔與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副教授林丹彤以及現(xiàn)場讀者就“敢做感想”“女性主義”展開了一場漫長的對談。


活動現(xiàn)場  記者 王云 攝

媽媽輩的女性同樣可以“女主”

周宏翔,90年后青年作家,多次榮獲“當當影響力作家”“新浪亞洲好書榜年度十大熱書”等獎項,多部小說正在影視改編中。

周宏翔新書《第一次看見燦爛的時刻》講述了兩位女性跨越年齡的代溝,狹路相逢,亦敵、亦師、亦友,從對抗到互助,從對立到和解,共同闖出職業(yè)新天地。作為一名男作家,能夠如此細膩地描寫女性成長,周宏翔認為這和他對于女性的觀察以及生活中對女性親友和朋友的尊重分不開。“我喜歡的作家曹雪芹是男性,但他筆下的女性豐富鮮活可愛。我認為女性作家寫女性,是由內而外的,先對于女性的了解,再來進行女性視角的表達,而男性作家寫女性,更多的是由外而內,先有大量的觀察,再進行女性內在的挖掘?!?/p>


周宏翔新書《第一次看見燦爛的時刻》 記者 王云 攝

與許多女性主義流行小說不同,《第一次看見燦爛的時刻》塑造了一位年過半百的女主和一位“90后”女主,同時也安排了大量性格豐富的男性角色,來組成一部都市職場群像畫卷?!拔也徽J為只有年輕女性才值得書寫,書的扉頁致敬的‘石小琴女士’就是那位臨近退休的女主的原型,她身上的堅韌不拔和力量感對我來說是非??少F的品質。”周宏翔的工作生活中見到非常多各個年齡層的優(yōu)秀女性,她們常常啟發(fā)出他旺盛的表達欲,想為她們書寫。

同時,周宏翔強調關注女性成長或者女性主義書寫,絕對不是性別對立,“男性和女性是共生關系,互幫互助,而絕不是對立。”他從人性復雜的角度,在書中塑造了“人、佛、魔”三種男性,與女性一起“乘風破浪”或者在權力的驅使下“興風作浪”,“我不接受臉譜化或者工具化男性角色,男性和女性一起努力才能獲得更好的女性主義。”

人生漫長 敢做敢想

周宏翔的多部小說中都透露著一股“拼搏”“勵志”精神,“我的家庭非常普通,我一直都知道要靠自己,人生第一筆稿費是在初中賺取的,后面高中的生活費已經完全靠寫作,大學也基本沒讓家里出錢。”大學畢業(yè)后,周宏翔在外企上過班,也創(chuàng)業(yè)過,如今成為專職作家。他說他成為專職作家其實是創(chuàng)業(yè)失敗被迫而為,誰成想工作后寫的第一部短篇故事集就“賣出了30多萬冊”。“幸運有之,努力有之,無論什么階段,只要一天不干活,我就覺得不踏實,我認為自己算是一個很拼的人?!?/p>

見面會現(xiàn)場,有大學生讀者向周宏翔提問如何才能更好地安排大學生活,作為一名已經邁過30歲的“90后”,周宏翔只有一個建議,“多去經歷,把課余時間都利用起來豐富起來?!敝芎晗璧拇髮W生活過得多姿多彩,不但結識了許多朋友,還周游了大半個中國,每年出一部小說,“雖然版稅不高,但支付學費和生活費綽綽有余。”他鼓勵在場的年輕讀者,“人生漫長,一定要敢做敢想?!?/p>


周宏翔為讀者分享個人經歷。記者 王云 攝

【關于寫作】

記者:新書中提及的廣告行業(yè)您是否有從事過,為什么可以描寫得如此生動?

周宏翔:我有專門去北京一間4A廣告公司實習半年,其中年輕女主角原型就是那時的同事,一位深圳的“拆二代”,卻完全不在乎家庭實力,只身北上追夢,終于在行業(yè)里擁有自己的話語權。不同的作者,創(chuàng)作手法不同,有的作者虛構能力特別強,我主要還是取材于生活,現(xiàn)在雖然專職寫作,但我有很多不同性格和背景的朋友,好像我自己也確實有某些讓別人愿意給我講故事的特質。

記者:從您的生活安排來看,您是否也推崇村上春樹式自律寫作?

周宏翔:我非常自律,確實像村上春樹一樣在寫作,每天上午8點起床,然后就是吃早餐和健身,下午1點到6點半固定寫作,一般一天3000字,以前可以寫六七千字,現(xiàn)在不追求多,更追求質量,而且也不想過度消耗身體。

記者:剛才有聽到您說喜歡金宇澄的《繁花》,最喜歡哪一點?

周宏翔:我喜歡他的生活化的上海方言和各種跌宕起伏的女性命運描寫。我的下一部小說也會描寫我的家鄉(xiāng)重慶的生活,也會用到重慶方言,當然是稍稍經過書面化處理的方言,普通讀者都能看得懂。

記者:眼下,您的兩部小說都在進行影視化制作,這對您來說是否意味著巨大的機會,會不會也需要對抗巨大的誘惑?

周宏翔:是很大的機會,可以讓更多人認識我,也能產生更好的寫作收益。但是我確實要警惕一點,就是用影視化的戲劇要求來介入小說寫作,我下一部小說就要盡量不受影視化的影響,更回歸文學作品本身的書寫,影視改編是之后或者是編劇的事情。

記者 李紅 

◆編輯:龍慧◆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中山網(wǎng)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被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山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wǎng)未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wǎng)”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中山網(wǎng)”,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
③ 如本網(wǎng)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wǎng)聯(lián)系。
聯(lián)系人:陳小姐(電話:0760-88238276)。